很多缺爱的人,大都是因为缺乏足够的安全感所导致。这其中很大程度与原生家庭有关,在小时候没有获得父母足够的爱和关注,内心缺乏安全感。在成年后,这些都会慢慢展现出来,无论在亲情、爱情还是友情,会害怕自己被抛弃,会患得患失,这种不安让他们无法把握真正的幸福。
缺爱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,很多人意识不到自己缺爱。有的人原生家庭的问题比较严重,会更早的意识到这个问题。而大部分人的原始家庭都是普通家庭,不好不坏,父母都爱自己,想不到自己会缺爱。
缺爱是怎么造成的
一、不稳定的爱
个体的早期生活经历,内化为个体的人格存在。因为父母或者身边的小伙伴,对自己总是忽冷忽热,甚至长期的疏远自己,就会形成缺爱的人格。内心缺爱的人形成了“有限的自尊”,认为自己被关心的那一刻才是最快乐的时刻。缺爱人格的不信任感,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。因为个体在重要关系中都无法获得稳定的爱,所以导致个体无法建立起对关系的信任感。他们敏感的内心在忽远忽近中被伤害,以至于后来无论父母在身边还是不在身边,他们都不会特别的在意。
二、存在感匮乏
个体的行为价值体现在,满足个体内心的存在感。一个人所做的所有事情,都在强化自身的存在价值。我们可以把存在感理解为,因为自己的存在而被他人需求的程度。内心缺爱的人,由于自己无论采取怎样的行为,都无法得到重要关系的关注、认可和支持,所以内心的存在感会很薄弱。这种感觉就好像:无论我做什么都得不到别人的关注,我丝毫没有存在的意义。内心缺爱的人因为缺乏存在感,所以会更想要证明自己,他们专注于自己的事业,缺乏人情往来。
三、认知固化与行为强化
个体对于世界的理解,都是从最初的几段重要关系中获得的经验。在孩子心中,父母就是世界。如果父母不能给予自己足够的爱,孩子的认知中就会形成对世界片面地理解。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,就以为世界是缺乏爱的,认为自己遭到嫌弃了。在这种刻板的认知下,他们的行为也会受到极大影响。由于预先设定了自己不值得被爱的一面,所以他们也没勇气跟别人建立关系,他们也难以获得别人的关注。因为片面的认知产生刻板的行为,因为刻板的行为反馈给个体,强化了个体原先的片面认知。
缺爱应该怎么解决
一、试着关心别人
缺爱的人认为自己不被关注,可以试着将这种情感投射到他人身上。主动去跟身边的人打招呼,主动关心身边的人。不管是同学、同事,还是经常路过能见到的人,跟他们问声好。不要觉得难为情,你之所以会感到羞涩,是因为你在压抑内心的情感。童年时期你跟别人互动,没有得到别人的积极反馈,所以你压抑内心对他人的情感。现在你长大了,你跟别人积极的互动,就会得到别人积极的回应。当你开始关心别人的时候,你会发现世界变得如此美好。
二、打开心门迎接别人的关心
缺爱的人不敢轻易相信别人,害怕别人的关心不长久,害怕别人的关系另有所图。想要改变这种心理,就要打开心门迎接别人。坚持一个原则:别人没有做过伤害你的事情,就不要担心别人会伤害你。因为缺爱的人过于敏感,所以总是担心自己受到欺骗和伤害。只有学会信任别人,才能够建立起对关系的信任。把别人的关心和爱视为一种力量,当你接受它们的到来的时候,你就无形中获得了这股力量。当你拥有了内在力量,哪怕受到一点伤害也不会过于脆弱了。
三、把关系看淡一点
内心缺爱的人容易爱恨两极化,爱一个人恨不得同别人连为一体;恨一个人恨不得生啖其肉。想要改变这种心理就要明白,朋友不常有,仇人不常在。一切关系都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。要接纳这种变化,不要觉得一个人喜欢你,就会永远喜欢你。曾经伤害过你的人,也未必一直会伤害你。你要明白的是,至少眼前这个人此刻是关心你得,把你当朋友的人就可以了。哪怕以后分道扬镳,你也要相信,未来还会遇到其他的朋友关心你、支持你。你只需要怀着一颗坦荡的心,迎接一切就可以了。
四、与成熟的人交往
内心缺爱的人很愿意同比自己成熟的人交往,因为他们可以直接满足童年时期的缺失感。缺爱的人在社交中,把成熟的男性视为理想中爸爸的形象,把成熟的女性视为理想中妈妈的形象。跟这样的人交往,会给他们内心产生一种安全感,会有一种爱的力量的补充。的确,跟这样成熟的人相处能够最快速地满足内心对于爱的缺乏,但是也很容易形成病态的依恋关系。所以,处在这种关系中,要学会保持界限感。要明白,自己之所以愿意跟他们在一起,是因为他们满足了父母不能给你的爱。
五、分享你的情绪
内心缺爱的人,把情绪视为私有物。他们害怕暴露自己的情绪,因为这是他们的弱点。其实,适当地暴露自身弱点反而是对自己更好地保护。学会分享你的情绪,能够帮你更好地理解自我。你内心的感受是怎样的,你表达出来又是怎样的,这个过程对你来讲是一种成长。当你能够表达自己的情绪的时候,你会意识到自己的客观处境是怎样的。有些人内心的感受很丰富,但是却表达不出来,憋在心里面就会形成很多问题。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,是迈向成长的第一步。
总结:
内心缺爱的人要努力改变自己,因为不是没有人关心你,只是你没有发现而已。